7月25日,有寿险公司发文停售3%定价产品,涉及终身寿险等7款产品,执行日期是2024年8月1日;6月30日,有寿险公司停售了预定利率为3%的增额终身寿险,并自7月起上市预定利率为2.75%的增额终身寿险。同时,也有险企在近日备案了一款预定利率为1.75%的分红险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持续调降的利率和资本市场波动之下不断下滑的投资收益率,让险企负债端备感压力,险企所面临的利差损风险和再投资风险上升,预定利率上限的下调不可避免,甚至是迫不及待。
险企调降预定利率是大势所趋
(资料图)
7月中旬,就有业内人士向『A智慧保』透露,监管部门组织“老七家”召开闭门会,商讨预定利率为3%的保险产品下架。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下调至2.5%,调整期1个月。投资型理财产品中,分红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为2%,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调整至1.75%,调整期为2个月。
近日,据媒体报道,多家保险公司就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以及调整时间相关事宜进行商讨。参加商讨的保险公司对预定利率的下调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在调整时间上存在分歧。这意味着行业共识一旦落地,预定利率上限将全面进入“2”时代。
什么是预定利率?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通俗来理解,就是保险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的回报率。
其实,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进入预定利率3%的时代尚未满一年。上一次监管出手是在去年年中,根据监管要求,自2023年8月1日起,传统寿险的预定利率不得高于3%,分红险预定利率不得高于2.5%,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2%。
复盘来看,本轮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节奏明显有所加快。正如招商证券研报指出的那样,过去数十年间,寿险产品预定利率随市场环境先后在1999年、2013年和2019年等有所调整,每一轮的持续周期都相对较长,但近年来政策步伐显著加快。
这与今年以来利率震荡下行的态势仍在持续不无关系。作为金融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主要参考指标,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衡量各类资产收益率的锚。截至7月30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15%,而年初还为2.57%。
持续下行的利率和不断下滑的投资收益率,使得投资收益覆盖保单成本的难度增大。相比3%的负债成本,2023年保险业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中间的“利差”微乎其微。
“降息”后银行存贷利率普降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将全面进入“2”时代和当前宏观环境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激发有效需求,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LPR、MLF操作利率接连下降。
7月22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双双下降10个基点;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并将利率由此前的1.8%调整为1.7%。中国人民银行7月25日还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2.3%,下降20个基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我国贷款利率已连创历史新低,企业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部分城市房贷利率迎来“2”字头。
“降息”后,国有六大行开启今年首次存款利率下调。7月25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更新了人民币存款利率,其中,活期存款下调0.05个百分点,通知、协定和一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1个百分点,二年期及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下调了0.2个百分点。
以工商银行为例,调整后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15%。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中,三个月、半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05%、1.25%、1.35%;两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45%、1.75%和1.8%。
在银行里的“风向标”国有大行调降存款利率后,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等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7月29日公告称,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从调降幅度来看,各家股份制银行这次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在5—20个基点之间,大部分股份制银行调整后的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要略高于六大银行。
以中信银行为例,调整后活期存款年利率为0.15%,与六大商业银行相同。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中,三个月、半年、一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1%、1.35%、1.55%;两年、三年、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6%、1.8%和1.85%,均略高于六大银行。
信达证券认为,在央行降息组合拳落地、国有大行相继下调存款利率的背景下,预计险企将调降传统险产品利率,“利差损”带来的经营压力将得到一定缓解。
监管释放信号控制负债成本
再把视角转到险企本身,从负债端来看,保险行业上半年整体保费处于增长态势。
7月26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2024年前6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数据显示,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55万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442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8万亿元。金融监管总局表示,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9%。
从五大上市险企来看,今年上半年,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万亿元,同比增长3%。具体而言,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分别实现增长4.7%、4.1%、3.3%和2.4%,新华保险下滑8.4%。
保费维持正增长态势给行业增添了些许乐观情绪,然而,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险企的负债端承压状态并未得到改善。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已发布6月份结算利率的万能险产品中,结算利率最高为3.5%。虽然当前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已经远低于2023年底4.8%的水平,但相比银行存款、中长期国债收益率来看,仍处于“较高水平”。
“基于近两年投资收益承压,上市险企普遍下调分红险及万能险结算利率,预计存量业务及新业务负债成本均将迎来拐点。”国泰君安研报表示。
因此,险企加速压降负债成本,调降预定利率看起来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
监管层更是明确表态将持续引导行业控制负债成本。在6月19日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到,“我们将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推动保险机构强化资产负债统筹联动,将其贯穿经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防风险一直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7月29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2024年年中工作会议内容,在研究部署下半年三大工作时,首先指明的就是“着力防控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对于绝大多数寿险公司而言,防范利差损风险扩大便是头等大事。
面对波动下行的经济环境,市场对于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全面进入“2”时代已有心理预期。不过,处于漩涡中心的寿险公司不能以“看客”的心态对待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而是要从战略层面积极部署应对,优化保险产品供给,在转型中谋求平衡稳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标签: